引言:进入5月,上海疫情日趋缓和了,市民买菜难、看病难的情况有所改善,但许多老人还是无法买到急需的药品。基金会与和睦家的医生志愿者们一直在行动,尽力让每一位求助的老人在最短时间内拿到药。
深夜,一位叫“海伦”的阿姨写了一封很长的感谢信发给我。这是我没预料到的。赠药环节的最后一个流程是让求药老人或老人家属写一个签收证明,或者拍张老人和药物的照片作为赠药凭证,但从不要求对方写感谢信。我们小小的善意举动,让老人和老人家属这么感激,心里反倒有点难为情,但也确实是倍感温暖。
上海袁立基金会&和睦家医疗机构:
非常感谢袁立基金会的志愿者陈屹老师携手和睦家公益医院的志愿者鲍小菁医生,在5月11日上海防疫攻坚战交通最艰难的时刻,为我妈送来了急需的利尿药,使老人家脚肿居家得到有效治疗,我们子女隔着视屏焦急的情绪得以安慰。
今年3月,奥密克隆戎病毒来势汹汹,瞬间打破我家原来由住家护工、长护险护工、白天女儿分工照料90多岁父母的正常生活。95岁的老父亲长期卧床,92岁的老母亲患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及阿尔茨海默症。记得3月28日凌晨,家住宝山新村的父母家因涉疫被封,致使两老居家仅靠住家护工一人照料。5月6日,住家护工微信告知我们,92岁老母亲脚背水肿。鉴于疫情严峻,老母亲未接种过新冠疫苗,常年不出门,免疫力较差,不易出门去医院就诊。采取控制基础病药量,睡觉腿部垫高,腿部加强锻炼等居家措施未果。眼看子女都封足在不同的家址,外面跨区道路被封,公交停摆,正在无计可施时,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袁立基金会的志愿者陈屹老师的手机。让我们欣喜的是,陈屹老师了解到老母亲脚肿急需的利尿药后,及时与和睦家公益医院的志愿者鲍小菁医生取得了联系,让鲍医生全面了解老母亲的病情后,开了处方药呋塞米,并加急闪送到家,全部免费。我们为之非常感动。真是疫情无情人有情。
袁立基金会的大爱精神,就实实在在展现在我家面前,志愿者陈屹老师和鲍医生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我们虽素未谋面,但袁立基金会和和睦家医院在百年不遇的疫情灾难面前,展现出来的大爱无疆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彰显了在国难面前袁立基金会与和睦家医院的公益担当,是你们将温暖与安慰带给困难群体,是你们用无声的高尚诠释着人间大爱。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每临大事显境界,大战面前显担当。上海袁立基金会与和睦家医院的志愿者们,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充当了“天使白”“守护蓝”“志愿红”。你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是我们身边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铸就伟大。袁立是影视明星,却褪去光环默默做着帮困救助的公益事业,着实让人感动。她以关注、帮助社会最底层需要帮助的凡人,用奉献践行公益,用真情传递大爱,塑造了一个时代伟大而最美的身影。
我们以前喜欢屏幕前的袁立,而今我们更爱公益明星袁立。相信袁立不但会被受到帮助的人们的敬重,也必将会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中来,从而推动社会文明之光星火相传。
詹*香女儿们
2022年5月11日
由于感谢信里写到“感谢袁立公益基金会的陈屹老师”,这让我不得不向老人解释我的真实身份: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志愿者。疫情中的上海,最受冲击的是老人群体。袁立公益基金会心系这个弱势群体,想通过送菜送药的方式尽力帮助困境中的老人们。作为对老人服侍有感动的我,恰巧遇到基金会这个公益行动,就主动联系袁立,说自己愿意做基金会的志愿者,这样,我就开始了为上海求药老人提供药物联系配送的服务工作。
接听求助电话或求助信息、详细了解求助者情况、填写输入求药信息到和睦家医院网络平台、向医生咨询药物、反复和老人或家属或小区志愿者沟通药物情况、联系快递小哥派送药物、落实药物签收并发送签收单到基金会。这是每一个求助任务的基本流程。
每完成一个送药任务,都会让我有种实实在在的欣慰和踏实感。不用感谢,不用知道我是谁,只要他们得到了需要的药物,那就够了。
求助的老人们大部分是生活在市区陈旧小区或偏远区域小区的老人,他们大多独居,他们有一个共性,大部分知书达理,温文尔雅,非常善良谦卑,他们不愿意麻烦别人,有些是小区志愿者看到他们的无助,主动帮他们提出求药。老人们得到一点点帮助,就十分的感恩,他们对基金会,对和睦家医院的医生都发出由衷的感谢,这让我十分触动。在他们儒雅善良的背后,我分明是看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蕴和精髓。沧桑百年,即便经历各种风雨,老人们依旧保持一颗善良真挚的心灵。我还接触到一些人,他们是外地来沪就医的肿瘤患者,或是外地来沪的打工老人。
他们住在城郊或偏远郊区,租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疫情封控让缺医少药的他们雪上加霜。他们通过不同的渠道发出求助信,几经辗转找到了我。基金会很同情他们的遭遇,即便基金会本次救助对象是上海困难老人,但是对于这些生活艰辛的来沪人员,也是给予尽可能的帮助。
作为一名几乎每天都要与和睦家医院直接联系的志愿者,我对和睦家的医生充满了敬意。她们日常工作本身很多,和袁立公益基金会的合作属于另外的公益项目,她们都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审核求药者的信息,她们抱着认真谨慎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例,针对没有病例和处方在身的特殊求助者,医生十分耐心的询问情况,甚至亲自打电话给患者,确定药物。每一次发药前,都会十分细心地打印字体很大的医嘱,叮嘱患者用药方法。这一个多月来,她们没有双休日,一直工作到晚上。
单相对4月份,最近两周上海各区域的疫情似乎是得到了控制缓解,老人的求药需求比之前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我们离恢复正常生活越来越近了。基金会此次救助工作可能会有一个截止时间,但他们帮服弱势群体的公益不会停止。作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关爱老人也将是我今后继续服侍的方向。让爱在这座城市继续默默流动,爱驱散阴霾、悲哀和荒芜,用爱传递爱,爱是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