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路,重复着走……
从播出就引发观众热议的《人间世2》在3月份迎来了大结局。
这部纪录片的威力太大了,我相信很多人和小编一样,都是哭着看完的。
流泪不是因为煽情,而是因为每一个画面都是不折不扣原原本本发生的,它用真实的镜头记录告诉我们:
在生死面前,人是如此渺小、无力。
由于工作关系,基金会的所有伙伴也时常目睹着一幕幕真实发生的生离与死别,旁观着一个个家庭的痛苦与绝望。
他叫任能平,陕西镇安人,袁立最喜欢的尘肺病农民之一。
如果还健在,今年应该42岁了,可惜,这是他去世的第四个年头。
与大多数尘肺病农民一样,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小学没毕业就早早外出打工,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找不到别的出路,为了养家糊口,选择了一份危险的工作。查出尘肺病后,拖着病躯回到山区老家,然后开始熬日子。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2015年他与袁立相遇,他的腼腆、害羞一下子抓住了袁立,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2016年初,袁立出资帮他做了肺移植手术,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手术很成功,可他还是没能挺过来,倒在了并发症这一关。
在此之前,袁立还一直为他祈祷,希望他能像他的名字“能平”那样平安。
任能平去世后,袁立在微博上写道:
任能平只是百万尘肺农民中的一员,需要我们全社会来了解这个群体!爱护他们,帮他们走出困境!
没有生命是可以被轻视的!希望大家记得【任能平,尘肺农民】,希望引起更多关注思考,推动尘肺职业病的制度变革和人道关怀!
世事不可预料,令人悲伤的是,你在黑暗中已经走了那么久,那么久,当曙光和希望给到你的时候,你却已经没有力气去接受了。
悲伤还在继续。
2017年12月6日下午5点,湖南省尘肺病农民吴东胜离开了人世。
去世之前,他对弟弟说:
“母亲只能交给你来孝顺了。”
告诉老婆:
“你别哭了,孩子你以后带走也可以。”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父母和孩子是他放不下的牵挂。
2018年1月27日凌晨1点,湖南省尘肺病农民吴新华离开了人世。
在他查出尘肺病的那一年,妻子没有留下一个字,没有半句道别,带着小儿子离开了支离破碎的家。
他生前最大的奢侈是给自己做了一副很贵的棺材,最大的心愿是看到两个孩子可以团聚,但他再也看不到了。
2019年2月12日晚上11:30分,重庆市尘肺病农民陈友兵离开了人世。
去世前,他已在医院住了7个多月,200多天,今年的春节也是在医院过的,这是他连续在医院过的第三个春节。
遗憾的是,他没能熬到下一个春节。
弥留之际,他嘱咐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让妻子继续做基金会的志愿者。
第二件事,让孩子听话,努力学习。将来如果儿子学业无成的话,送他去当兵。
第三件事,把自己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掉。
你看,尽管生命到了尽头,他还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回馈。
这些只是众多尘肺病患者家庭的缩影,这样的场景可能每天都在发生。
我们看着他们从绝望中生出了希望,转眼间,希望又化为泡沫。
我们也见到了各式各样的苦难,比苦难更无奈的,是死亡。面对苦难,我们或许还有办法,而面对死亡,我们实在无能为力。
尘肺病农民,生与死都不容易。
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只是早晚的问题,甚至对于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来说,死是一种解脱。
据不完全统计,基金会2018年救助的患者名单中,已经有十多个名字被打上了红框,每一个被框起来的名字,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逝去。
有人会问,既然救了他们,他们还是会死,为什么还要去救呢?
然而,人是最最最重要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值得被尊重,难道不是吗?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每一个要走的人,是带着尊严,带着温暖,带着被爱离开。
“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更艰难。”
有人说,既然会得病,又那么辛苦,就不要干了呀。
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当他们的肩上扛着一个家的时候,怎能说不干就不干。
“家里有三个孩子,一对双胞胎刚学会走路,妻子在家带娃。父母年事已高,全家七条命都靠我养活,我也怕我的肺变成石头。做,死我一个,不做,全家七口人都得饿死。”
“如果不做这个(打钻)事,找一份进厂的工作会轻松一点,但小孩的奶粉和钙品都会买不起。”
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看到生而为人,各自不易。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了全力。
今天是清明节,是一个属于告别的日子,也是属于重新出发的日子。
生命的逝去,总是猝不及防。但逝者已矣,活着的人生活还得继续。
所以啊,趁着现在,去做你想做的事,去见你想见的人,去看你想看的风景,去吃你想吃的美食,享受生命,活在当下。
愿你珍惜现在的一切,珍惜陪伴家人的日子,珍惜朋友相聚的时光,珍惜每天的小幸福,好好活着,用力活着。
最后,借用电影《后会无期》的一台词结束本文: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