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微小的光也值得被点亮

文字来源:

袁立口述  编辑整理

本期人物:

老唐  湖南人  1976生  尘肺三期

我坐了5个小时的高铁到了湖南,原本是去看另一个人,没想到志愿者却带我走进这个家。

他住在山上,远离村落。房子四面漏风,屋顶也透着光,他的床旁边放着一口敞开的棺材,似乎有一种力量要让他马上躺进去、抬走、就此了事。

当我看到他的时候,他的制氧机已经很脏,是他已经过世的弟弟留下的,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吸到氧气,他大口喘着气,像一条被扔在地上的鱼。

↑ 破败的房屋 天花板还是漏风的

我们叫了救护车,离开的时候他弟媳一个劲儿的跟我说,记得把身份证要回来,我问她要身份证做什么,她说万一他死了,留下低保还可以领。我跟她说救护车需要一个家属陪护,虽再三做工作,她还是拒绝了。

无论如何,老唐从祁阳赶了3个小时的车到了湖南职防院,没有在路上出意外,这是我们志愿者最担心的。由于医生的细心照顾他越来越好,脸上逐渐有了光泽。他和我说,他是被饿瘦的。

老唐的事情也受到了当地的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扶贫办帮他解决了养老院入住的问题,他是76年出生的,无儿无女,也没结过婚。我们也给他买了个制氧机呼吸机乃至在路上用的氧气瓶,让他平平安安的迎接新环境。经过26天的医院治疗,他满面红光的回家去了。

我们为他购买制氧机、呼吸机、氧气瓶,袁立基金会支付8870元,住院费26天45985元,其中医保报销31595元,上海袁立基金会支付其余14390元;护工费7640元(袁立个人承担),另外还有两位爱心人士分别支付了2000元的救护车费用和5000元的住院应急费。

但是,截止发稿前两天,深夜12点,老唐走了,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击打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上。扪心自问我们花了的那么多精力和经费都没能留住他,那我们这么做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失落与沉默之余,也许只有一个答案:这个人至少在最后的生命时光里,得到了无缘无故的爱,这或许也是公益本身含义与解释吧。

( 清晨伏在窗台休息的护士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