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疫情中的老人出一点点力

疫情席卷上海,喧嚣的十里洋场瞬间静默。

小时候,袁立老师住在上海的爷爷奶奶家,弄堂里的许多外婆外公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说自己有上海情结,大约就源于这份温暖一直萦绕在心底。后来她在杭州上学,每年暑假都会回来。弄堂口的老人家在门口灌香肠或者做饭,看到她就欣喜地大声说:立立回来了!


上海老弄堂(图源网络)

后来随着经济建设,老弄堂大都拆掉了,他们搬到了莘庄等地,那里有很多年纪大的老住户。疫情来袭,对他们的冲击是最大的。都上了年纪,玩不转智能手机,没办法抢菜团购。更要命的是,他们需要日常用药,许多医院进出不便,药店也不开门。这个时候我们的团队首先想到了爷爷奶奶们,基金会想要尽力帮帮他们。 

 

能力所限,很小范围内做了一点不起眼的事情:帮助有困难的老人团购蔬菜,给他们送药上门。

上海是个太大的城市,如果他们都在一个小区,我们做起来会相对方便。可是他们的住址非常分散,有的在松江,有的在浦东。所以那几天我们的团队一直在电脑前守着,在手机前守着,在各个群里面守着,跟踪买菜、买药、快递小哥的进程,日夜值守直到菜和药送到老人的面前。

志愿者告诉我们,一些老人在收到菜的时候,眼睛里是有泪花的。

想来老人心里是有一些恐惧的,因为不知道还要封闭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到新鲜的菜,当我们把菜免费送给他们的时候,他们的感动是由衷的。只是我们的力量实在太小了,杯水车薪。

当看到一个老人弯着腰去收拾我们送给他的菜和鸡蛋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是酸楚的。每个人都有变老的一天,平安、平稳、平顺,是每一个老人的渴求,尤其在突发情况下,老年人是最无助的弱势群体。

这次送药我们是与和睦家医院合作,非常感谢和睦家给基金会公益的价格,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从我们志愿者的手里面拿到表格,然后去配药。有些药的剂量跟病人以前吃的不一样,我们还要嘱咐他们注意剂量,然后找到小哥以最快的速度送出去。

这次送药我们是与和睦家医院合作,非常感谢和睦家给基金会公益的价格,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从我们志愿者的手里面拿到表格,然后去配药。有些药的剂量跟病人以前吃的不一样,我们还要嘱咐他们注意剂量,然后找到小哥以最快的速度送出去。

这次送药我们是与和睦家医院合作,非常感谢和睦家给基金会公益的价格,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从我们志愿者的手里面拿到表格,然后去配药。有些药的剂量跟病人以前吃的不一样,我们还要嘱咐他们注意剂量,然后找到小哥以最快的速度送出去。

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其实是巨大的,药房和一线协调员工不眠不休轮流协作,有些患者鲍医生是亲自打电话去问清楚再开药的。还有吴欢,纪医生等等。医者仁心,天地可鉴。

我们在帮助老人的同时,无意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急需精神类药品的病人。这才意识到在同一座城市里还有很多因为突然断药而备受折磨的人,一旦封控拿不到药,他们将失去控制,这个时候他们会呈现出异常的行为状态,家人所承受的压力难以言表。


实际上在这么一个大城市里有非常多急需帮助的群体,农民工、残障人士等等。疫情来了他们该怎么办?很多老人没有跟孩子住在一起,甚至是空巢独居的,林林总总各有各的难处。上海的前卫时尚是属于年轻人的,可这个城市也有和其他城市一样的人间烟火、拥挤琐碎。人微力薄,能做的很有限,就不再赘述了。

疫情还未结束,我们还在尽力为老人配送药品。期盼上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秩序,我们可以汗流浃背去为美好打拼,可以坐下来读书思考,深切怀念在这次疫情当中逝去的人,护佑这座美丽的大城繁华平安。

 

一位老人的来信:

        上午在微信上与一个朋友闲聊,问她封闭期间忙什么?她说忙着做公益。原来朋友正在帮助袁立公益基金会做事,说袁立成立这个基金以来,帮助了大量的肺尘病人,在遭受许多陷害和污蔑的情况下,用自己锲而不舍的付出关怀着那些处在边缘却需要帮助的人。

       袁立作为演员属于我喜欢的类型,但比起她表演来我更喜欢的是她对公义的坚持和对爱的付诸行动。这在我们都明白的大环境下是多么的不容易。

       朋友告诉我,这一次上海受难,她的基金会也在行动。基金会与和睦家医院合作,专门救助配不到药的老人,审核通过后送上门,免费。

       你说巧不巧?正在我为药犯愁的当口,雪中送炭的就来了。但是我仍然不愿意开口,我还没到断药的档口,我还可以坚持几天,我不能占用他们宝贵的资源。

       妻子说:“万一过几天居委会不接受,或者像上次那样即使接受了还拖延了好几天呢?你怎么办?再说我的药社区医院上一次就没有配到,说不定和睦家会有呢!”也是哦,总得有提前量。“可是……可是不花钱拿人家的,多不好意思?”我还在犹疑着,妻子说:“我们以后可以通过捐助来弥补啊!”

        对啊!茅塞顿开。再说妻子的药目前无处可配,先问问再说。于是向那位朋友提出实名申请,递交了身份证,填写了一系列的表格,包括病历、病程和药程、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次数等信息,还拍了所需药物的照片,一阵手忙脚乱,40分钟后传了过去。我看了一下时间,中午12点半。

        朋友帮着联系,同步连线操作着各种流程,告诉我已经上传,让我等着,没多久告诉我这些药都有。太好了!

        朋友说“最晚明天、最早今晚就可以送到”。是吗?这么快!那真的是救急哎!在上海现在物流如此不顺畅的背景下,怎么做到的?

        下午四点半,朋友的微信来了:

        宝山-徐汇,中间隔着差不多40公里,这一单完全是上海的一南一北啊!袁立公益 基金会不仅靠谱,而且如此高效。我被感动了。想想,我需要药,但还等得起;而那些更加急需的老人可能是等不得几天的。而此刻,从填完所有资料也就几个小时就能够拿到药,这就不仅仅是“助”而且是“救”,即名副其实的“救助”了。

 

再次拥抱每一位志愿者,和睦家医院的医生和工作人员,辛苦奔波的快递员和司机师傅。我们也很想能进入方舱医院再多做点事情,哪怕带去的只是一点心灵的慰藉。

 

注:本次上海抗疫行动的善款来源和使用明细,将公布在基金会4月救援明细一文中